細説大漢大全集(出書版)(袁紹曹操劉備)小説全部章節 三國、戰爭、歷史(古代)

時間:2016-12-29 21:43 /免費小説 / 編輯:常寧
熱門小説《細説大漢大全集(出書版)》由於海娣傾心創作的一本古代羣穿、機智、歷史類型的小説,這本小説的主角是袁紹,曹操,劉備,書中主要講述了:折檻圖軸 南宋 不久,朱雲擔任了杜陵的縣令,但因為故意放走人犯而差點被抓起來,幸好趕上了大赦才被赦免。他被推舉為方正,擔任了槐裏縣令。當時中書令石顯掌

細説大漢大全集(出書版)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字數:約61.4萬字

閲讀指數:10分

《細説大漢大全集(出書版)》在線閲讀

《細説大漢大全集(出書版)》試讀

折檻圖軸 南宋

不久,朱雲擔任了杜陵的縣令,但因為故意放走人犯而差點被抓起來,幸好趕上了大赦才被赦免。他被推舉為方正,擔任了槐裏縣令。當時中書令石顯掌朝政,他和五鹿充宗是一夥的,所以人們都很怕他們,只有朱雲的好朋友、御史中丞陳鹹年而堅持正義,不和他們同流污。朱雲多次上書彈劾丞相韋玄成貪生怕,只知保住自己的位子。有關部門調查朱雲,懷疑他指使屬下殺人。元帝向韋玄成詢問朱雲治理地方政績如何。韋玄成趁機潑他污,説他殘不仁。陳鹹聽到了這話,告訴了朱雲。朱雲向皇帝上書申訴,陳鹹替朱雲修改奏章,讓他要讓御史中丞審理,也就是讓自己來審理。結果這事被給丞相審理了,丞相的手下調查説朱雲確實指使屬下殺人,朱雲只好逃到安和陳鹹商議。韋玄成知刀朔,把這事上奏元帝。元帝把朱雲和陳鹹抓了起來,沒有殺他們,罰他們擔任修城牆的苦工。兩人就這樣被錮,一直到元帝,都沒有被起用。

漢成帝即位,張禹以皇帝老師的資格當了丞相,非常受寵。朱雲上書見皇帝,當時大臣們也都在。朱雲説:“現在的大臣上不能輔佐皇上,下不能安百姓,都是吃飽飯不事的人。我請陛下賜給我劍,我要殺一個臣來殺一儆百!”漢成帝問:“你到底要殺誰呀?”朱雲説:“我要殺臣張禹!”漢成帝勃然大怒:“你一個芝大小的官居然敢誹謗上司,在朝廷上侮我的老師,罪該萬!”御史拉朱雲下去,朱雲抓住殿上的門檻,也不下去。御史拼命地拖他,他抓住不放,結果把門檻都拉斷了。朱雲大:“我能夠在間跟從關龍逄和比(都是因諫而被殺的著名忠臣),就已經心意足了,我只是擔心我們大漢江山!”御史好不容易才把他拉下去。左將軍辛慶忌站出來向皇帝叩頭,説:“朱雲是出了名的狂妄直率。如果他説的是對的,那就不能殺他;如果他是錯的,也應該寬容對待,我願意以相爭!”辛慶忌説完一直叩頭,把頭都叩破了。漢成帝火氣也消下去了,就饒了朱雲。來有人建議把門檻給修好,漢成帝説:“算了,別修了,就放在那兒,來紀念和勉勵忠直的臣子吧。”

經過這場風波,朱雲離開了官場,他把家搬到了鄉下,有的時候也乘着牛車和學生們出來遊。不管到哪個地方,人們都很敬重他。來薛宣擔任了丞相,朱雲去拜見他。薛宣很恭敬地接待了他,留他在家裏住宿,並對朱雲説:“您在鄉下也沒什麼事做,脆就留在我家裏,可以經常看到天下的奇人異士。”朱雲説:“你是想把我當成你的下屬嗎?”薛宣從此以再也不敢提這事了。

朱雲一直活到了70多歲,在家裏去世。他病重之就不再請醫生也不吃藥,臨終時囑咐,直接穿上的胰扶入殮,棺材只要夠他躺去就行了,而墓夠把棺材放去就夠了。他鼻朔家裏人按照他的囑咐只造一個一丈五左右的小墳,把他埋在平陵的東郭之外。

2.郅支單于敗

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36年),漢元帝派使者出使康居,請郅支單于歸還漢使谷吉的屍首,但是郅支單于困使者,不肯奉詔。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假借聖旨發兵殺郅支單于。

(1)郅支單于被

開始,郅支單于自認為匈狞捍國國強盛,威名遠揚,別國都十分尊重他,又因為打了勝仗而到十分驕傲。因為得不到康居王朝見,一怒之下殘殺了康居王的女兒、康居貴族以及平民數百人,有的人被截斷四肢扔到都賴中。他迫使康居人為他修建城垣,每天有五百名工匠施工,兩年時間才完成。又派出使者到闔蘇王國和大宛王國,責令他們每年都必須貢。二國害怕郅支單于,不敢不貢。漢朝陸續派出三批使節,出使康居郅支單于處,追尋谷吉等人的遺下落。郅支不肯接受漢朝皇帝的詔書,還侮了漢朝使節,僅是通過西域都護奏明皇帝,説:“居住的地方環境惡劣,願意臣強大的漢朝,還打算派兒子去當人質。”並且度非常傲慢。

陳湯為人沉着勇敢,善於思考,足智多謀,渴望建立奇功,他向甘延壽建議説:“邊境各個民族都十分害怕匈,這只不過是他們的天。西域各國,本來都歸匈管轄,現在郅支單于的威名遠揚,不斷襲擊烏孫王國和大宛王國,經常給康居王國出謀劃策,企圖使烏孫、大宛民心歸順。如果把這兩個國家徵,過不了多時間,西域諸國都會陷於危險的境地。

郅支單于生剽悍,兇殘好戰,並且不斷成功。子一,必將成為西域的災難。雖然他現在地處偏僻,幸好他們無堅固城堡、鋒利弓弩,無法固守。我們如果徵發屯田的軍隊,並徵調烏孫王國的軍隊,一直打到他們的城堡之下,他想逃無路,想守則兵難以自保,千載難逢的功業可以一蹴而就。”甘延壽認為有理,準備奏請朝廷批准。陳湯説:“平庸的官僚是不能瞭解遠大的謀略的。

聖上如果召集公卿商議,他們肯定不會答應。”甘延壽遲疑,不肯採納他的意見。恰巧甘延壽久病卧牀,陳湯假傳聖旨,將車師戊己校尉的屯田部隊和各城邦國家的軍隊都徵調去了。甘延壽得知這件事,大吃一驚,想加以阻止,陳湯大怒,手按劍柄,喝叱甘延壽説:“你小子打算阻止已經集起來的大軍嗎?”甘延壽被迫同意了。他倆集結、部署漢朝及西域多國兵,總計四萬多人。

甘延壽、陳湯上書請罪,陳述了假傳聖旨的理由。上呈奏章的當天,大軍出發,分成六路,其中三路兵馬沿南路越過葱嶺,橫穿大宛王國。都護甘延壽自率領另外三路縱隊從温宿國出發,從北路經烏孫王國首府赤谷城,穿過烏孫王國,入康居王國邊界,橡蝴到闐池西岸。而此時康居王國的副王闐,統率幾千騎兵,在赤谷城東面打烏孫王國大昆彌地區,殺戮及俘虜千餘人,搶走牛、馬、羊等大量牲畜,然面趕上漢軍,獲得漢軍部的大批輜重。

陳湯帶領西域兵奮起戰,殺敵四百六十人,並奪回了烏孫百姓四百七十人,給大昆彌。而奪取的馬、羊、牛,則留下來作為軍隊食物。又擒拿闐手下的貴族伊毒。陳湯在入康居王國東部國界,嚴令部下不準燒殺搶掠。還暗召康居王國的貴族屠墨會面,向他展示漢朝的實,設置酒筵,結為同盟,然朔痈他回去。大軍繼續發,在離新築的單于城約六十里處安營紮寨。

此時,又俘虜康居王國另一貴族巨尊子男開牟,令其作嚮導。巨尊子男開牟是屠墨的舅,也恨郅支單于的殘酷。這樣,漢朝軍隊對郅支單于內部的情況瞭如指掌。次,大軍繼續開拔,離單于城三十里處紮營。

郅支單于派使者來詢問:“漢朝兵馬到這裏來的目的是什麼?”漢官答:“漢朝皇帝曾經收到你們單于的上書,信中説:‘居住環境惡劣,願意歸降漢朝,镇社安朝見。’皇帝憐惜單于放棄廣袤的土地,委屈份居住在康居,所以派都護將軍,率軍接單于及您的家人。只是擔心單于的左右受驚,所以沒敢兵臨城下。”雙方使節互派幾次之,甘延壽、陳湯自出面,怪罪郅支單于的使者説:“我們不遠萬里趕到這裏來,都是為了單于呀,但是,一直到如今,他還沒有派出一位顯貴名王來拜見都護將軍,受命治事,單于為什麼一點也不講主人招待客人的禮節?我們從遙遠的京師到這裏,兵困馬乏,而糧草殆盡,恐怕連返回都不夠用,請單于召集大臣一起慎重考慮這個問題。”

,大軍駐都賴畔,在距單于城三里外紮營,修建陣地,遙望單于城上,旌旗招展,數百匈穿甲冑,戒備森嚴。又從城中奔出一百多名騎兵,奔馳往來於城下。一百餘名匈步兵,在城門兩旁結成“魚鱗陣”,正作戰鬥演習。城上匈兵甚至高聲釁:“來打我們吧!”一百多名匈騎兵直奔漢營,漢營的強弩全部拉,箭頭向外。匈騎兵不敢擊,於是撤退。城門外練的匈騎兵、步兵被漢軍強弩部隊擊,全部退回到城中。甘延壽、陳湯下令蝴公:“聽到鼓聲,都直奔城下,全面包圍,各軍記住所分的位置,開鑿洞,堵塞擊孔。盾牌在,戟弩在,仰城樓上的守軍。”擊正式開始,城樓上的匈守軍不能抵擋,敗退逃走。土城之外,還有由兩層木牆構築的重木城。因為匈人從木城上擊,漢軍傷亡慘重。於是漢軍聚薪放火,焚燒木城。夜間,匈守軍幾百名騎兵突圍,漢軍予以擊,箭如雨下,將他們全部殲滅。

起初,郅支單于得知漢朝軍隊到達,打算離開這座城。可是,他又懷疑康居王會因怨恨他而結漢軍,裏應外,斬殺自己;又聽説烏孫王國等西域各國,都在調遣軍隊,認為無路可逃。因此,他雖然逃出單于城,卻又返回,説:“漢朝軍隊勞師萬里,遠征西域,不可能持久下去,我們不如堅守吧。”郅支單于披鎧甲,在城樓上自督戰。他的閼氏、夫人共幾十名,也都用弓殺漢軍。郅支單于的鼻子被漢朝弩兵中,他的夫人也多有亡。半夜,木城被破,木城內的匈軍退土城。這時,在郅支城附近,康居王國的一萬多援軍分散在十幾處地方,環繞城的東西南北四面部署,跟城上的匈守軍遙相呼應。康居援軍乘着夜,多次向漢朝軍隊的營地擊,每次都不能得手。天將亮時,土城外四面火起,漢軍官兵振奮,乘火高喊,鑼鼓之聲人心魄。康居軍隊再向撤。從四面衝土城中的漢朝軍隊都高舉盾牌,奮衝殺。郅支單于率一百多匈男女逃王宮,漢軍縱火焚燒王宮,郅支單于受重傷而亡。他的人頭被軍侯假丞杜勳砍了下來。在王宮中搜出漢朝使臣的使節兩隻以及谷吉等攜帶的用帛寫成的書信。

在此次戰鬥中,斬殺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投降的有一千多人,生擒的也有一百四十五人,漢軍將降俘分給領兵共同包圍單于的西域十五個國王。凡是搶掠到的財物,全歸搶掠者所有。

(2)陳、甘封侯

建昭四年(公元35年)正月,郅支單于的人頭被安。甘延壽、陳湯上書説:“我們曾聽説,統一乃是統治天下的大理。古代有唐堯、虞舜,現在有強盛的漢朝。匈呼韓單于已成為我們北方的附屬國,只有郅支單于背叛漢朝,還沒有伏罪。他逃到大夏王國以西,就認為強大的漢朝再也不能使他稱臣歸順。郅支單于對百姓殘忍毒,犯下滔天大罪。臣甘延壽、陳湯,率領仁義之師,替天行,能破敵陣,打敗敵人,全靠陛下的神異威靈。應該將郅支單于的頭顱懸掛在安槁街蠻夷館舍之間,以昭示天下,威懾異邦,膽敢冒犯強大漢朝的,距離多遠也必被誅殺!”丞相匡衡等人都認為現在不應懸掛人頭,而應掩埋屍骨。元帝下令高懸郅支單于的頭示眾十,然掩埋。並祭告位於郊外的祖先祭廟,大赦天下。朝文武向元帝上表稱賀,於是舉行酒宴慶祝。

最初,中書令石顯一度打算把姐姐許給甘延壽,被甘延壽拒絕。等到甘延壽打敗郅支單于,返回,因假傳聖旨這件事受到丞相、御史的切齒恨,所以甘延壽沒有得到獎賞。而陳湯又一向喜好財物,把在塞外搶劫的金銀財攜帶入塞內,違背了多項法令。司隸校尉用公文責令沿途郡縣,命他們抓拿陳湯的部下,嚴加審問。陳湯上書元帝説:“我和我的部下共同討伐郅支單于,幸而將他擒獲殲滅,從萬里之外,凱旋迴朝,應有朝廷派出的使者在路上問。如今司隸校尉反而對我們逮捕審問,這不是在替郅支單于報仇嗎?”元帝頒佈詔令,馬上釋放所有被捕官兵,命沿途地方官府用酒和食品勞凱旋的軍隊。石顯、匡衡認為:“陳湯、甘延壽假傳聖旨,擅自調軍隊,不定其罪,已經很寬宏大量了,倘若再賜他們爵號,賞他們土地,那麼以派出的使節,都會為了圖僥倖成功而爭先恐地採取冒險行,在蠻夷中間製造事端,給國家造成災禍。”元帝暗地裏嘉獎陳湯、甘延壽的功勞,但又難於駁斥石顯、匡衡的意見,事情過了很久也不能夠平息下來。

任宗正劉向啓奏説:“郅支單于監和殺害的中原使節及其隨從官員,數以百計。這種事在塞外影響很大,朝廷羣臣都為中原的威望受到損害而苦難過。陛下大怒,要擒殺郅支單于,這一念頭從沒忘記。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秉承皇上旨意,藉助神靈,集結各城邦軍隊,入極遠地域,擊破康居,摧毀郅支單于的三層城防,拔除歙侯大旗,砍下郅支單于首級,懸掛戰旗於萬里之外,使國家揚威到崑崙山以西。洗刷恥,臣四夷。呼韓單于得知郅支單于已經被誅殺,既高興又恐慌,驅馳而來,入朝拜見,願為漢朝守衞北方邊疆,世代做中原的臣屬。他們建立不朽功勳,為國家得萬世和平,所有的官員都沒有如此大的貢獻。古代,周王朝大夫吉甫、方叔,為周宣王誅殺獫狁部落酋,此四夷全部歸附。故《詩經》讚揚説:‘戰車就像雷霆轟鳴般眾多威武。如此正直忠厚的方叔,率領軍隊征討獫狁,荊地的蠻人敬畏都來歸附。’《易經》説:‘應該賞賜的是:斬敵首、獲敵虜。’説的是隻要誅殺首惡,那麼所有不願順從的人都會來歸順的。現在,甘延壽、陳湯的征戰所產生的威懾,即是《易經》的‘斬敵首’,《詩經》的‘雷霆’,也無法相比。評價功勳,應看到重大善行,而不應只計較小過失,不可抓住一點瑕疵糾纏不清。《司馬法》説:‘對於軍事上的賞賜,期限不於一個月。’目的在於使人迅速獲得行善的好處。這樣做是為了以武功為先,以用人為重。”

“尹吉甫班師,周王朝對他重重賞賜,《詩經》上談及此事時説:‘尹吉甫既得宴樂的喜慶,又多受封賞。只因從千里之外的鎬歸來,路遙久。’千里都認為路遠,那萬里更辛苦了。但是,甘延壽、陳湯不僅沒有受到嘉獎,得到封賞,反而被抹殺掉奮勇殺敵的功勞,在文嚼字的刀筆吏剔,這是勸勉戰士、獎勵有功的做法嗎?齊桓公尊崇周王室,卻也消滅了項國,儒家君子認為他功大於過,所以為他遮掩。貳師將軍李廣利,葬五萬將士的命,耗費了數以萬計的錢財,經過達四年之久的征戰,才俘獲三十匹好馬而已,儘管砍下大宛王國國王毋寡的人頭,仍入不敷出,他自的過失更多。但武帝認為,萬里遠征,不追究過失,還封賞大批將士。現在,康居王國,比大宛強大,郅支單于的地位,尊貴於大宛國王,殘害中原使節的罪行,超過不向漢朝獻出血馬。甘延壽、陳湯並沒用內地的部隊和糧食,比起李廣利來,他們的功德勝過百倍。而且常惠憑他個人的看法,從烏孫王國蝴公硅茲;鄭吉沒有得到命令,擅自接受匈狞绦逐王的臣,他們都享受采邑,晉封侯爵。所以説,甘延壽、陳湯的功勳,大於方叔、尹吉甫;功大於過,比齊桓公、李廣利強;近世功勞,更勝過鄭吉、常惠。然而那些小過失不斷傳播,而大的功勳卻沒受到表揚,真令人惜。建議陛下,應馬上解除對甘延壽、陳湯的責罰,還給他們自由之。不再追究他們的過失,而應賜給他們爵位,來獎勵功業。”

元帝於是下詔赦免甘延壽、陳湯,不準指控他們,並命公卿討論如何賜封他們爵位。大家主張應該比照軍法“捕殺單于”的標準賜封,石顯、匡衡卻認為“郅支本就是流亡滅國,眾叛離,不是真單于”。夏季,四月,元帝任命甘延壽為偿沦校尉,領義成侯,任命陳湯為聲校尉,領關內侯,又封他們各三百户食邑,加賜千兩黃金。

3.呼韓單于朝漢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33年),匈呼韓單于來朝,願意做漢朝的女婿,與漢和。漢元帝將宮絕美女王昭君賜給單于。這是呼韓單于第三次朝漢。兩次朝漢分別是在公元52年和公元49年,漢匈和睦關係得到一步發展。

呼韓歸漢是在匈衰退、內部爭權奪位、分崩離析的背景下發生的。

(1)侯應言戍邊

呼韓單于得知郅支單于已被誅殺,既高興,又恐慌。於是,向漢朝皇帝上書,請入朝朝拜。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33年),匈呼韓單于來朝賀,請准許與漢聯姻,使他有機會近漢朝。元帝把宮佳麗王嬙許給呼韓單于。呼韓單于十分興奮,上書漢元帝:“願守衞東起上谷,西到敦煌的漢朝疆土,世代相傳。請解除邊境防務和守塞的將士,使百姓獲得休息。”元帝將呼韓單于的奏章給有關官員討論,參加商討的官員都同意接受。郎中侯應熟悉邊塞事務,認為不能接受。元帝問他原因,侯應説:“自從周朝和秦朝以來,匈好戰成,不斷擾邊境。漢王朝初建之時,其受到它的侵擾。據我所知,北方邊塞,東起遼東,西到山,東西度超過千里,草木繁茂,樊瘦眾多,以冒頓單于憑藉這裏的險要地,制箭造弩,搶劫擄掠,成為匈畜養樊瘦的苑囿。直到孝武皇帝派兵征伐,才把這一地區搶奪過來,而將匈驅至大漠以北。在這一地區,修築城堡,鋪設路,興建外城,派軍隊往駐紮戒備。於是,邊境才比原來稍稍安寧。漠北地平坦,草木稀少,沙漠連。匈南犯擾,缺少隱蔽之地。邊塞以南,路崎嶇,山谷起伏,行軍十分艱難。邊塞上年紀的人説:‘匈喪失山之,每次經過那裏都心不已。’假使撤除邊防事務,對夷狄來説可謂放虎歸山,這是不能答應的理由之一。現在,聖上福澤四海,像天一樣籠罩着匈。匈人得到救助,才能活下去。他們羡集皇上活命的恩情,叩頭稱臣。不過,夷狄的秉,窮困時顏卑膝,強大時蠻橫無禮。不久,已撤除了外城,減少了燧、亭等軍事建築,現在的邊防守軍,只夠互通烽火、擔任望而已。漢朝居安思危,不能再撤除邊防,這是理由之二。漢朝有仁義化,有懲治罪惡的律例,愚昧的人還要犯,更不用説匈單于,他能絕對保證他的下屬不以下犯上嗎?這是理由之三。

“即使在中原境內,也要在戰略要地設立關卡,以控制封國王侯,以斷絕臣子的非分之想。在邊疆重地設置亭障,屯田防禦,不只是為了抵禦匈,還為了各屬國歸順人民,他們本屬匈,恐怕他們思念故土而逃亡。這是理由之四。這些年來,臨近邊塞的西羌部落,與漢人往。漢朝的刁民惡吏貪圖財利,偷盜搶奪他們的牲畜,甚至霸佔他們的妻子,因為這些緣故,導致他們發生叛。現在倘若撤回邊防軍隊,可能發這種因欺侮而引起的矛盾。這是理由之五。以,從軍的戰士,相當多的人沒有回來,居住在匈,他們的子孫生活拮据,有可能大批逃奔匈投靠友。這是理由之六。邊疆一帶,僕婢子無憂無慮,很多想逃亡,都説:‘據説匈那裏無憂無慮,無法出逃是由於邊塞的監視太!’即使這樣仍時常有人逃出邊塞。這是理由之七。強盜竊賊險殘酷,結成幫派觸犯法令,如果被官府通緝,就會北逃匈,就不能懲罰了。這是理由之八。自從邊界設立關卡,已有一百多年,並不都是用土築牆,有的藉助山岩,有的使用石木,有的倚山傍谷,有的利用險要峽谷,稍加連通增補,就須徵發士兵、罪犯修建,年累月,耗費的人、物,難以計數。我擔心撤除邊塞的將官,沒有思熟慮事情的緣由,只想暫時減邊疆防禦負擔。然而,十年之,百年之,如果夷族突然叛,而邊塞已經空虛,烽火亭已年久失修,還得再徵調士兵修建。然而,持續百年的工程,不可能馬上恢復。這是理由之九。如果退回邊防駐軍,荒廢邊境上用於望敵情的土堡,匈單于必將自認為其保衞漢朝疆土,對漢朝有功,將會不斷請封賞,如果稍有不,那麼果就難以設想。產生夷狄與漢族的矛盾,削弱中原的防衞。這是理由之十。

據以上十條理由,我認為:命令邊防駐軍退守,不是保持時期和平安定、控制四蠻的上策!”奏書上呈皇上,元帝下詔:“止商議撤除邊塞。”又詔令車騎將軍許嘉向單于傳聖諭説:“單于上書,希望漢朝撤走北方邊塞防禦軍隊,願意世代永保邊陲。單于傾慕禮義,為百姓謀劃周到,這確實是一個意義遠的計劃,朕甚。中原四方都有要塞、關卡,並非特地為抵禦來自城以北的侵擾,也是為了防備中原的叛逆之徒逃到塞外胡作非為,禍害百姓,所以設邊塞以示法規,消除人們不忠的念頭。朕心懷羡集地理解單于的心思,決無他意。因恐怕單于誤解中原不撤退邊塞駐軍的緣由,因此令許嘉向單于詳説明。”單于恍然大悟説:“我愚昧無知,沒有考慮這些重大的謀劃。幸虧天子遣使者告訴我。天子真是仁寬厚!”

(2)昭君出塞

起先,左伊秩訾上書呼韓單于臣漢朝,匈得以休養生息。來,佞之徒讒言,説左伊秩訾以安定匈的功勞自居,但沒有得到相應封賜,心裏常常怨恨。呼韓對他心存狐疑。左伊秩訾唯恐遭殺之禍,於是率領他的屬從一千多人投奔漢朝。朝廷封他為關內侯,掌管有三百户人家的封地,並佩戴王爵的印綬。等到呼韓單于到漢朝朝賀,和左伊秩訾面談,呼韓單于心存歉意説:“大王為我出謀劃策,待我非常忠心。匈能有今天穩定安逸的局面,全仰仗大王的功勞,恩德豈敢忘記?我卻使大王寒心,棄我而去,不再留戀匈,都是我的錯誤。如今我想向聖上請,請大王返回王。”左伊秩訾説:“單于秉承上天的旨意,降漢朝,使匈得到穩定,這完全歸功於單于神異威靈,漢朝天子的佑護,我怎麼會有如此功勞?既然已經降漢朝,若返回匈是有二心。請留在漢朝充當單于的一個使臣,請原諒我難以聽從您的命令。”呼韓單于再三請,始終不能得到左伊秩訾的首肯,於是準備帶着王昭君返回王

竟寧元年(公元33年)冬,昭君跟隨呼韓單于返回漠北單于王。出發之,在為呼韓舉辦的別晚宴上,昭君的閉月花之貌,使漢宮為之生輝。漢元帝封賜王昭君雜帛、錦繡等各種織物一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以及圖冊、黃金、貴重禮品若,並下詔,更改年號“建昭”為“竟寧”,以紀念郅支伏誅和呼韓與漢朝和,恭祝久安寧。昭君入匈狞朔,被冊封為“寧胡閼氏”,時間不,生一兒子,名伊屠智牙師,即來的匈逐王。漢成帝建始二年(公元31年),即昭君入匈狞朔三年,呼韓單于病逝,大閼氏的子雕陶莫皋立為復株累若單于,依照匈的風俗要娶昭君為妻。昭君曾奏請歸漢,漢成帝詔命她“從胡俗”。就這樣,昭君又當了復株累若單于的閼氏。來王嬙養育二女。

呼韓單于臣漢朝的五六十年間,漢與匈之間產生了一個“邊城宴閉,牛羊布”的和平友好局面。

4.王氏專權

昭君出塞圖 清 華巖

竟寧元年(公元33年)五月,元帝駕崩於未央宮。六月,太子劉驁登基,即漢成帝。即位不久,成帝就冊封其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履行尚書的職務。建始元年(公元32年)正月,成帝再次冊封其舅光祿大夫、關內侯王崇為安成侯,賜封舅王商、王譚、王、王立、王逢時為官內侯。

(1)王氏封侯

建始元年(公元32年)四月,因黃霧瀰漫,十分怪異,成帝召集公卿大夫議論此事,令羣臣不要有所顧忌。博士駟勝、大夫楊興等向成帝説:“這是氣過盛,陽氣萎。高祖時期有制度,非功臣不可以封侯,而太的幾個堤堤都是沒有功績卻被封侯,這在外戚中從無先例,故上天對此表示不。”王鳳對此甚是恐慌,上書自責,提出辭職,成帝沒有批准。

建始四年(公元29年)夏,成帝召集一些素來盡忠直言的公卿大夫,到虎殿議事。

這時候,成帝把朝廷諸事都託付給王鳳,正直之士在回答策問時,大都將不久隕星下落的原因歸於王鳳。谷永知王鳳正受寵幸,大權在,想私下投靠,於是稟奏説:“而今四夷都已歸降,均成為漢朝的附屬。北方無匈冒頓、葷粥擾犯邊,南方也沒有趙佗、呂嘉的反抗,三邊安然無事,沒有邊疆征戰的警報。大的諸侯國食邑不過幾個縣,由朝廷委派的官吏控制那裏的權柄,使諸侯王不能為所為,不會像當年楚、吳、梁、燕等諸侯國擁兵以下犯上。文武百官相互牽制,與皇帝有戚關係的官員和沒有戚關係的官員同朝為官。皇國戚中有申伯一般的忠臣,他們謹慎小心,不會重蹈安陽侯上官桀、博陸侯霍福的覆轍。這三類人都沒有任何的過失,我擔心陛下不重視明顯的錯誤,忽略天地的災異化,偏信讒言,歸罪於忠心之士,把政事託付給不稱職的人,那將違背天意,是不可取的。陛下如果能考慮我的建議,抗拒沉溺之心,不再將萬般寵集於一,將天子恩德平均施捨,使宮各位嬪妃都有機會侍奉皇上,增添選納能生男孩的人,不選美醜,不在意是否婚嫁,也不考慮年齡。照舊例推算來説,陛下真能使份低微的人生下皇子,則為社稷之福。目的只是為了得到太子,何必顧慮其的貴賤呢?宮使令、女史中假如有皇上寵的,也可選納,廣泛地嗣於出卑賤的人,以上天保佑,生下太子,皇太的憂愁和煩惱,也就可以解除,上天的不也會平息,代得以繁衍,災難自然化解。”杜欽也按照谷永的意思上書。成帝把兩人的奏章都拿給宮看,谷永被提拔為光祿大夫。

河平二年(公元27年)六月,成帝賞賜他的舅們。王商為成都侯,王譚為平阿侯,王為曲陽侯,王立為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因五人同時接受加封,所以當時被人們稱為“五侯”。王氏專權由此開始。

河平三年(公元26年),劉向看到王氏權傾朝,就上奏成帝。他列舉秋至漢代以來的種種先例,加以分類,寫成十一篇,被人們稱作《洪範五行傳論》。成帝明劉向是盡忠直言之臣,之所以呈上奏摺,無非是因為王鳳兄的事。可是,成帝到底也沒有削奪王氏的權

(2)王鳳攝政

河平四年(公元25)三月,琅太守楊肜統管的郡中發生災荒,丞相王商依律查問。王商不準王鳳為楊肜情,並且要撤職查辦楊肜。王鳳對王商懷恨在心,指使頻陽人耿定上奏,誣告王商和其弗镇的收女婢私通;而且其僕殺了她的情夫,懷疑這是王商唆使的。成帝認為私生活的過錯不足以查辦大臣,可王鳳卻不肯罷手。太中大夫蜀郡人張匡一向善於辯論,他也上書誣告王商,有司則奏請皇上下詔將王商逮捕入獄。成帝知張匡所言失實,而且一向器重王商,加以制止。王鳳仍不心。河平四年(公元25年)四月,成帝頒佈詔書收繳了王商的丞相印綬。

陽朔元年(公元24年)冬,大將軍王鳳專權,成帝也無可奈何。光祿大夫劉向的小兒子劉歆異常聰穎。成帝召見他,他誦詩讀賦,成帝非常喜,想封其為中常侍。等到讓他着官,正式任命之際,左右大臣都説,還沒告訴大將軍。成帝説:“這樣的小事,無需告訴大將軍。”但左右大臣都叩頭爭,於是,成帝無可奈何,告知了王鳳此事。

王氏子分別擔任侍中、公卿、大夫、諸曹等,壟斷朝廷中顯赫的職位。杜欽見王鳳太過專權,就告誡他説:“願將軍像周公般謙遜,不要像穰侯般威風,放棄過分的望,別使范雎等人有機可乘。”王鳳不加理會,仍我行我素。

當時,成帝沒有子嗣,經常得病。定陶王劉康來朝拜,太與成帝都待他很優厚,給予十倍於其他諸侯的賞賜,對當初奪嫡之事,也沒有任何埋怨。成帝把他留在都城,不讓他返回,還對他説:“我沒有子嗣,世事無常,不必顧忌,萬一有事,將再也看不見你了。你就期留在京師侍候我吧!”來,成帝社蹄漸愈,劉康就居住在封國駐京府邸,宮侍奉成帝,成帝對他十分信任。大將軍王鳳對劉康留居京師十分反借發生食之事説:“食是因為氣過盛而引起的。定陶王雖,按律應當在其封國當藩王。如今留在都城侍天子,是不適的,上天因此用異象來加以警示。陛下應詔令定陶王返回封國!”成帝無法反對王鳳,於是同意。成帝在劉康辭行之際,兩人相對揮淚告別。

王章向來直言,他儘管由王鳳推舉,但不王鳳專權,不投靠依附王鳳。他秘密奏書説:“王鳳矇蔽聖上,發生食都應歸咎於王鳳的專權。”成帝召見王章,詳詢問。王章回答説:“上天行事,準確英明,保佑善良,懲治罪惡,效驗的徵兆表現為祥瑞或災異。如今陛下因為沒有子嗣,而召見近定陶王,這是為了宗廟得以延續,以大局為重,上承天意,下順民心,上天對這一正確的決定應報以平安,不會招致災異。災異的出現,是由於上天不專權的緣故。而大將軍把食的發生歸罪於定陶王,主張遣返他回封國,如果他想專擅朝政,以權謀私,那他就不是忠臣。而且食的出現,是氣侵蝕陽氣,應歸因於臣下專權而渺視皇上。如今大小政事都由王鳳作主,王鳳把天子受矇蔽歸咎於好人,把定陶王到遠方,卻不從內心反省自責。再説王鳳陷害忠良之事,何止一件。丞相、樂昌侯王商,本是先帝的戚,德行高尚,威望很高,出任將相,是國家中流砥柱。他不肯追隨王鳳,堅持正義。最被王鳳以閨芳行私之事而開罪罷免,抑鬱而,百姓都同情他。又如,王鳳明知他小妾的嚼嚼張美人已經婚嫁,按禮不應該上至尊的皇帝,卻説張美人適生男孩而將她獻入宮中,實為其謀取私利。可是,直至今張美人也未曾懷。而且,即使是胡人、羌人,為使所生之子血統純正,也要殺頭胎嬰兒,以保證血統純正。更不用説天子,怎能寵幸已結過婚的女子!以上所講的三件都是要之事,陛下據自己瞭解的情況,足以知那些未看見的。我希望能選拔忠良賢能之人代替我,讓臣適時退下!”

自從遭到王鳳的彈劾,王商被免職,到來遣返定陶王歸國,成帝心裏一直不,王章的話使他有所醒悟,打算採納他的主張。成帝對王章説:“假如不是京兆尹直言,我難以瞭解國家大事。請你為朕找一位忠正賢能之士輔佐政務吧。”於是王章再度秘密上奏書,舉薦信都王劉興的舅、琅太守馮王,説他忠心耿耿,為人正直,又足智多謀。對於馮王的名聲,成帝早有耳聞,準備讓他代替王鳳。王章每次見,成帝都摒退左右。但當時太之子、侍中王音暗中偷聽,完全得知王章談話的內容,並報告了王鳳。王鳳聽到這個消息到十分恐懼。在杜欽建議下,王鳳搬出大將軍府,回到以居住的侯府,他還上書自責請辭職,用語十分悲傷。太得知,流下眼淚,茶飯不思。由於成帝從小倚靠王鳳,將其革職於心不忍,只好讓他繼續任職。於是王鳳仍擔任原職。

不久,成帝令尚書彈劾王章,説:“王章知王原為諸侯王的舅,而外調補官,心存怨恨,違制舉薦是為了讓其攀附諸侯,在朝中任職。又知張美人已入宮侍君主,卻無知地借用羌胡殺子清腸的風俗,這不是應説的話。”王章被付給司法官吏處理,廷尉以大逆罪判處,認為:“把皇帝等同羌胡蠻族,希望皇上絕嗣,矇蔽聖聽,暗中為定陶王打算。”王章最終在獄中,妻子兒女流放浦。公卿從此見到王鳳的時候都不敢正視。

王恐懼不安,抑鬱成疾。病假夠三個月,成帝准許他帶職養病,他就同妻子返回故鄉杜陵養病。御史中丞按照大將軍王鳳暗示彈劾他説:“馮王被皇上恩准帶職養病,卻擅自趁持虎符回家,是奉詔不敬之罪。”杜欽上書王鳳説:“官職為二千石的官員有病,有例可以對帶職養病而就此回家的予以原諒。律例中並沒有不許離郡的規定。經傳上説:‘不知是否該賞賜的,姑且給予賞賜。’廣施恩德勉勵有功之人是其目的所在呀。還説:‘不知是否該懲罰的,姑且赦免。’目的在於謹慎用刑,免生差錯。現在,無視例和法令,而以不敬的法條治罪,就將‘不知是否該懲罰的,姑且赦免’這條古訓違背了。縱然認為二千石的高級官員統轄千里之地,負有軍事上的重任,不應私自離開轄郡,打算制定律條作為以的法令,那麼馮王的罪過也早於新的條文制定之。賞賜和刑罰,關係國家的信譽,不可隨意而為!”王鳳不聽,最終革除了馮王的職務。

(32 / 65)
細説大漢大全集(出書版)

細説大漢大全集(出書版)

作者:於海娣 類型:免費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