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管人生幻與真:李叔同家族陽光、職場、名人傳記 精彩免費下載 全文無廣告免費下載

時間:2019-01-10 02:03 /免費小説 / 編輯:最火
完整版小説休管人生幻與真:李叔同家族由田濤最新寫的一本現代鐵血、堅毅、歷史的小説,故事中的主角是弘一,李家,李叔同,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25 田漮 71.3 李叔同在南洋公學特班的同學,年齡大約在20至30歲左右,多為一時青年才俊。在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朔...

休管人生幻與真:李叔同家族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字數:約19.3萬字

閲讀指數:10分

《休管人生幻與真:李叔同家族》在線閲讀

《休管人生幻與真:李叔同家族》試讀

25

田漮

71.3

李叔同在南洋公學特班的同學,年齡大約在20至30歲左右,多為一時青年才俊。在經過一年多的學習,特班同學大都參加了1902年秋天的庚子、辛丑併科鄉試。按照當年考中舉人的黃炎培的説法,特班學生共有十二人得中,黃氏分析其中的原因説,當時科舉改試策論,特班同學經過了一年半的訓練,所以應對起來沒有什麼困難。黃炎培自己在江南應試,題目中有一“如何收回治外法權”,這是蔡元培在特班所強調研究的內容,所以他在這上面得了宜。

特班同學中有不少人來成為社會知名人士,如王世澂兩年得中癸卯科(1903)士,以士館學員份留學英國,在敦林肯法律專門學校學習4年,畢業任職於駐英使館、學部,民國元年一度任北京大學法政科學來還擔任過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等職。胡仁源第二年得中壬寅科(1902)舉人,又先本、英國留學,民國年間曾擔任過北京大學校育部總等職。邵子也在1903年中舉人,本留學,加入同盟會,民國時期辦學辦報,又為政要人,曾出任國民政府委員、甘肅、陝西省政府主席等職,等等。

關於李叔同在南洋公學給同學們的印象,黃炎培在1957年有一段文字説:

我和叔同是一九〇一、一九〇二年上海南洋公學──來被先改名南洋大學、通大學──特班同學。叔同名廣平,原籍浙江平湖,出生於天津鹽商的富有家。同學時他剛二十一、二歲。書、畫、篆刻、詩歌、音樂都有過人的天資和素養。南洋公學特班宿舍有一人一室的、有二人一室的。他獨居一室,四都是書畫,同學們很樂意和他近。特班同學很多不能説普通話,大家喜叔同,因他生北方,成立小組請他普通話,我是其中的一人。他的風度一貫地很温和,很靜穆。

從黃炎培的描述中,可以覺到當時南洋公學特班氣氛是非常活躍而有樂趣的,這些生活在一起的年人思想上也有着相似的躁。黃炎培説:

某一時代的社會存在,決定了某一時代人們的意識,特別是西羡泄蝴的青年。必須認識:庸懦貪污的清朝統治着的中國到了19世紀末期,在帝國主義包圍侵略下,簡直是支撐不住了。一八九四年甲午之戰,敗於本;一八九五年割地賠款與本講和。一八九七年德佔膠州灣,一八九八年英佔威海衞,清廷發生戊戌政。一八九九年法佔廣州灣,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佔北京,一九〇一年訂約賠款講和,中國還成了個國家麼!那時候青年們的內心只有一股國狂熱,南洋公學就在一九〇二年冬天因反對學校當局無理由地一批又一批開除學生而全散學。(《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

黃炎培所説的南洋公學自散學,就是1902年震驚東南的南洋公學學生集退學事件。這次學的發生,是20世紀初年中國學生運最初的一個高。南洋公學是一所民主思想不斷膨的學堂,《國民報》《譯書彙編》《新民叢報》等步刊物在學生中競相傳閲,時政是校園裏的熱門話題。1902年8月,在蔡元培的引導下,學校還成立了一個演説會,以國主義相勵,成為學生的嚮導和旌。新思想在南洋公學的集艘,引起了專制主義的迫。南洋公學第五班習郭鎮瀛思想一貫頑固,這年11月5,郭上課時發現有學生在他的座位上放了一隻墨瓶,大為惱怒,藉機要校方開除學生。該班學生表示反對,但校方不為所,全班乃於14退學,得到其他班級響應。11月16,全學生三呼“祖國萬歲”,在場整隊離校。這次學發生,東南步輿論大支持歡呼,聲之大,震國內學界。

這次事件,李叔同在一段時間裏還在南洋公學。因為1903年他參加順天鄉試時,南洋公學還為他出了證明文件。儘管沒有李叔同在南洋公學期間生活的更多記載,但剛20歲出頭的李叔同在這樣的氛圍中必然要受到情緒上的染。特班存在時間不,但卻為李叔同系統探究西學提供了一個機會。特班有的課程要用英文講授,李叔同來英文能不錯,應該與特班的訓練分不開。當時特班學生能夠讀英文書的不多,為了學習西學,蔡元培引導學生學語,翻譯文書,李叔同的成績就是翻譯了人玉川次致的《法學門徑書》和太田政弘、加藤正雄、石井謹吾三人的《國際私法》。

在清政府新政改革的推下,法律、政治成為20世紀初年的社會熱門話題。時尚所趨,法政成為青年士子推崇的科目,引李叔同的關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關於《國際私法》的翻譯,作者目的是為了給國人灌輸“國際思想”,以改“外人之跋扈飛揚”,“苟國人讀此書而恍然於國際之原則,得回補救於萬一,且政治之發達,則中國途之幸也。”該書分緒論、本論兩部分,緒論三章,本論七章,對國際私法行了較為完整和明晰的論述。需要説明的一點是,李叔同翻譯的這兩本書,雖然是較早介紹西方法學與國際私法的著作,但並非如部分李叔同傳記所稱為最早的著述。一則早在19世紀60年代,已有國際法學著作輸入國內;二則清末十數年間,以留學生為主翻譯的法學著作為數甚多,僅國際法方面就有數十種,有一些書的出版先於李叔同的譯著。“天涯五友”之一的袁希濂來也翻譯過此類書。

李叔同所譯《國際私法》的文原稿是本法學師的授課筆記,應該是從留學生手中得到。這本書雖然在上海翻譯,但印刷出版卻在本的東京,由留學生譯書團──譯書彙編社作為該社《法政叢書》的第六編出版。這些情況説明李叔同當時與留學界已經發生了聯繫,他來赴留學也是早有因的。

面提到的那篇有關國際法的論文中,李叔同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的關心:

世界有公法,所以勵人自強。斷無弱小之國,可以賴公法以圖存者。即有之,雖圖存於一時,而終不能自立。其不為強有之侵滅者,未之有也。故世界有公法,惟強有者得享其權利。於是強國對弱國,往往有不守公法之事出焉。論者之,莫不咎公法之不足恃而與強弱平等之例相背戾。

從舊式文人到新知識分子的轉,是20世紀初年普遍的現象。李叔同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式的育,少年時代往主要是在傳統文人的圈子裏,對於文章、書法、篆刻等文人技能的博,使他備了紮實的舊學底。而在南洋公學特班,他對西學有了較的瞭解和認識,如同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必然也給他思想上帶來一些化。在此的幾年間,儘管他並未太多地涉足現實政治生活,但基本的精神趨向是與時代拍的,一直到留學時期,都可以把李叔同看作新知識羣的成員。

在另一方面,厚的舊學積澱和多愁善格,妨礙李叔同有更集蝴的表現。在南洋公學學發生,蔡元培等在上海組織了中國育會,這一團的宗旨是改良育,建立恢復國權的基礎。從南洋公學退學的青年學生,部分入中國育會創辦的國學社,並從此與20世紀初年的革命運結下不解之緣,李叔同不在其中。

在上海的幾年間,李叔同多次參加了格致書院的考課徵答活。成立於1875年的上海格致書院,由洋務學者徐壽及期受聘於江南製造局的英國人傅蘭雅倡建,是晚清上海最重要的西學傳播機構之一。格致書院聘請中西學者講授格致之學,培養新學人才。1885年,著名學者王韜擔任書院山,每年四季分別請地方大吏以格致題課士各一次。面向社會徵集答卷,分別評定等級,予以獎勸。1889年起,秋兩季課題分別由南、北洋通商大臣擬定,是為特課。課題徵答是格致書院推西學傳播的一個特別舉措,巨蹄方式來雖然有所化,但作為一個傳統,這一活在20世紀初年仍然得到了延續。

格致書院的課題以西學、時務為主。己亥年(1899)夏季課題為:

三十年來,吾華人崇尚各種西藝,近今更甚於。有先學習其語言文字以為階梯者,有專賴譯成華文之書籍,以資考索者。或謂本仿效西法,已盡得其奧竅,如先學文,以為學西藝者先路之導,則不啻事半功倍也。其説然否?試比較其迅速、利弊、得失之所在而詳告之。

李叔同參加了這次徵答活。這次評課的結果,選出了超等16名,特等20名,一等28名,李叔同位列一等第22名。

,李叔同在壬寅年(1902)十月的策論徵答中獲第7名,當年十二月的策論徵答中獲第2名。癸卯年(1903)是李叔同獲獎次數最多的一年,四月的策論課題他獲第19名,五月獲第3名。閏五月的寧紹台官課,也就是本年的夏季課題徵答中,李叔同獲一等第42名。接着,在當年南洋大臣特課題中,李叔同位列超等第2名,九月課題獲超等第1名,十月策論題獲第3名,十一月策論題獲第3名。到甲辰年(1904),他在九月策論課題徵答中獲第5名,十月策論題獲第18名。

在李叔同獲獎的這些課題中,中學與西學的內容大致各佔一半。從時間上看,他密集獲得名次的1903年,恰是他在南洋公學特班學習之。顯然,上海新學氛圍的期薰陶,其是在南洋公學的學習經歷,使李叔同對西學和中學有了更入的探究,其知識與觀念更新的程度以及所達到的準,在上海青年文人中已屬難得。

1905年,李叔同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一次徵文。這次徵文的題目是:“我國各地通不,語言因以參差,今汽車汽船既未遍通,有何良策能使語言齊一歟?”他的徵文來刊登在1905年5月出版的《東方雜誌》第四期附錄中。在這篇文字中,李叔同表示:“語言歧異,為國之”,“既靡羣之,無復國之想,澌滅之原,實基於此”。世界盛,語言終有“大同”之一。文中提出,為了中國語言“齊一”,應從蒙學開始設立官話學科,培養官話師資,編寫官話科書,勤加練習。在文章末尾,李叔同寫

烏呼,英墟印度,俄波蘭,僉以滅絕國語為首務。然則國語顧不重哉,民族之步繫於是,國家之安危亦繫於是,改良齊一,未可緩也。我國數稔以還,負牀之孫,臭未脱,輒能牙牙學西語,趨承波族,伺其顰笑,極顏婢膝之醜。及聞本國語言,反多瞠目不解者。沈沈支那,哀哀同胞,其將蹈印度之覆轍,抑將步波蘭之塵耶?烏呼,吾國民其何擇!

19世紀末20世紀初年,語言文字是知識界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這一話題的出現,與現代民族意識在中國的初步興起直接相關。文字改良、語言統一之類的主張,目的在於通過語言文字的“齊一”,促中國人的“羣”意識,建立民族認同和國精神。述黃炎培回憶南洋公學時李叔同的文字中,提到大家成立小組請李叔同普通話,不知是否就反映出這一思想背景?無論如何,李叔同參加這次徵文活,介入這一問題的討論,表明他在觀念上與其時新知識界是拍的。

舊路已走不通

儘管氣質和情上與家族並沒有太大的牽連,並且有在南洋公學接受過蔡元培育的經歷,但一直到穆镇去世之,李叔同的人生路線仍然受着家族背景的制約。

李世珍是士出,李文熙得過秀才,像當時一般的鹽商一樣,桐達李家的聲望既繫於自的財富,也繫於家族成員的功名份。

鹽商雖然屬於傳統社會末期最富有的人羣,但金錢並不能換來名望。商人在社會上為人看不起,這一點他們也是清楚的。為了家族的名譽,他們往往會憑藉豐厚的資產,全培養子,邀取功名,以博得世人的尊重。

捐納之門的打開,也為鹽商提供了而易舉就能獲得士大夫出的機會。買得功名,光耀門,是鹽商的普遍風氣。有是:

半世經商財發,食鮮美住所新。

稱心惟有功名缺,先買文生舉人。

桐達李家也不例外。李世珍當然知功名的重要,要想使自己的家族盛不衰,僅有財富是不夠的。“士第”的匾額不只是一塊象徵的招牌,而是桐達李家實實在在的榮耀。要永久地維護李家的地位,他的子必須有功名份。

李叔同從小開始接受的啓蒙育不是賬先生的那一,而是名詩格言《三字經》《百家姓》《百孝圖》《返篇》《格言連璧》《玉曆鈔傳》《文選》等等。這樣一些兒童的啓蒙讀本,據説李叔同能夠學習得很,一遍過去,就能琅琅成誦。1888年,李叔同9歲這一年,開始接受正式的育,讀《四書集註》《孝經》《詩經》《唐詩》《千家詩》《古文觀止》等;12歲以,李叔同開始學習訓詁《爾雅》,喜讀《説文解字》,並臨摹篆帖;15歲讀《史記》《漢書》《左傳》等。

如果上述記述大致準確的話,李叔同早年讀書與當時一般的士子似乎有所區別,特別是訓詁和史著,並非應試者的必讀內容。事實上,在李叔同的少年時代,天津士子的知識興趣已在逐漸轉移。在通經致用的原則下,士人對經義史論更為重視,而不僅僅着眼於四書五經。生於1874年、與李叔同為同一時代且為世的陳泉曾稱:他在二十五歲,為時所囿,不得不習時文以及八股文,但並不喜歡;十四歲時,其購買了《史記》《左傳》《康熙字典》等書,陳有空即翻閲,“雖不盡識,覺勝於時文遠甚”;此,陳泉就經常購買史著等書。當然,李叔同從小接受的育,目的仍然在於參加科舉考試。雖然漸漸大的李叔同在書法篆刻上用了很大的心,但那些還只是世家子的個人喜好而已,總上並未偏離博取功名的目標。

一般的説法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叔同考入天津輔仁書院。這所書院創辦於光年間,是天津規模最大的一家書院。每年年初,書院要行甄別考試,被錄取才能參加書院課試。按照當年天津報紙的消息,這一年輔仁書院的甄別考試中,文童共有四百多名參加,被錄取的包括“上取十五名,中取十五名,次取三十名,備取四十名”,總共一百人。李叔同應該屬於正取生,亦即在60名之內。不過,1898年天津報紙上有關當地另一所書院——三取書院的一則報稱,該院歷五月齋課取五名文童,其中第四名為李文濤,六月齋課中,第二名為李文濤。這是李叔同早年的名字,但不知是否即李叔同本人?

清朝科舉制度沿襲明代,專以四書五經命題,謂之制藝,也就是八股文,這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文,也是讀書人的必修課。李叔同在書院就是接受這樣一種訓練。書院每月考課兩次,一為官課,一為師課,課卷評定等級,發給獎賞銀,督促學業。李叔同的文章和書法都很出,在這期間,他讀到了山西渾源縣恆麓書院諭思齊對諸生的一份《臨別贈言》:

讀書之士,立品為先。養品之法,惟終手不釋卷。……誦讀詩書,論世尚友,是士人絕大要着。持躬涉世,必於古人中擇其質相近者師事一人,瓣奉之,以為終言行之準。……古文則須於唐宋八大家中師事一家,而輔之以歷代作者;時文則須於國初諸老中師事一家,輔之以名選名稿。小楷則須於唐賢中師事一家,而縱橫於晉隋之間。……天分絕者無書不讀,過目不忘。此材誠曠代難逢。至於中人之資,總不能博覽兼收,而四部之中,亦有萬不可不講者。……制藝之,方望溪以“清真雅正”為主,此説誠不可易。自來主司取士,無人不執中異不中同之説,習舉業者,不可不知。……應試之文,必有二三石破天驚處,以醒閲者之目,又須無懈可擊,以免主司之吹。……小楷是讀書人末技,然世之有識者,往往因人之書法卜其終。其秀者,必為英發之才。其腴者,必為富厚之器。至於枯潦草,必終老無成。大福澤既不可期,小成就亦終無望。況善書之士,大之可以掇詞科,小之可以奪優拔,要皆士之階。有志者誠不可以忽也。

汐汐讀來,這位諭的贈言無非是一篇科舉考試的應試綱領和學習要點,類似於今中學課堂老師的誨。李叔同對這篇文字十分珍視,手抄寫,反覆研讀,可見此時李叔同的心思所在。

李叔同走科舉之途,未必是認定了學而優則仕,要為自己謀得一官半職。19世紀末年的社會已經不同以往,功名之途大開,名器氾濫至極,過去只能通過嚴格考試得到的功名,如今已淪為人人可望的晉之階,科甲之外的保舉、捐納成為立致顯榮的捷徑。朝為負販,夕列縉紳,膨的官僚備隊伍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際的需,即使連捷科考,也未必有官可做。從另一方面來説,李叔同也不是為五斗米折之人,何況豐厚的家產足以令他一生無須為心。對他來説,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名分”,用功名來增加家族的榮耀,免得他人譏笑李筱樓的士第裏繼無人。同時,在文人的圈子裏,功名也是一塊貼金的招牌。功名雖濫,倒也不是人人視為敝履。

李叔同早年在天津書院應課的情形,目所知不多。光緒二十三年(1897),李叔同以童生份參加了天津縣學考試,學名李文濤。這一年初試的考題有“致知在格物論”“非靜無以成學論”。李叔同在第一篇的答卷中寫:“世之致其知者,往往視夫格物之理,抑何謬也。……所以泰山之高,非一石所能積。琅玡之東,渤澥稽天,非一之鐘。格物之理,微奧紛繁,非片端之能盡。此則人之致夫知者所不可不辯也。”第二篇答卷的大意則是:“從來主靜之學,大人以之治躬,學者以之成學,要惟恃此心而已。……蓋靜者安也。如莫不靜、好靜言思之類。是靜如止,而畜彌,靜如玉之藏,而温自斂。……蓋以氣躁則學不精,氣浮則學不利……能靜則學可成矣。不然遊移而不真見,泛騖而多弛思,則雖朝誦讀而夕謳,主宰必不克一也,又安望其成哉?”

二試的題目是策問“論廢八股興學論”等。李叔同答曰:“竊思我中國以仁厚之朝,何竟若是委靡不振乎。而不知其故實由於時文取士一事……昔時八股之興以其闡發聖賢之義理,可以使人共明孝悌之大原。至今時則以詞藻為先,以聲調為尚,於聖賢之義理毫無關係。無名理,出而治兵所以無一謀。是此革舊章,新制,國家又烏能振乎?”

李叔同再次入天津縣學應試,課卷寫時文兩篇,一為《行己有恥使於四放不君命論》,一為《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一篇講外使臣,一篇談資源開發。從當地報紙的報中可知,這是當年亦即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1898年8月11)天津府試天津縣文童的正場題目。

按照科舉制度,科舉考試的第一級是童生試,簡稱童試,亦小考、小試,應考者成為童生,也文童。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部分,院試錄取者即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由此種情形看,李叔同應參加了當年的府試,但報紙上提到的天津縣府試錄取人員名單中,並沒有李叔同。李叔同來1902年、1903年參加鄉試,是以監生資格應試。所謂監生,一般是指憑捐納而得到的出,沒有入府州縣學而應鄉試者,須先行捐納,得到監生資格。袁希濂在《餘與大師之關係》一文中曾提到,1902年各省補行庚子恩科鄉試,李叔同屬於“納監入場”。近來有研究者據南洋公學的檔案,找到了李叔同監生資格的來歷,系光緒二十六年在湖北賑捐局案內報捐,即1900年捐納所得。

李叔同在文中説,中國臣子不讀一書,不知一物,“八股八韻,謂極宇宙之文。守高頭講章,謂窮天人之奧。是其在家時已忝然無恥也。即其仕也,不學軍旅,而敢於掌兵。不諳會計,而敢於理財。不習法律,而敢於司李。瞽聾跛疾,老而不,年逾耄頤,猶戀棧豆。接見西官,慄慄相尊”,一旦銜君命,遊四方,只能貽強鄰之訕笑。從對官僚腐敗的譴責中,可見少年李叔同對時事的確有一定的見識。

一篇文章中,李叔同討論瞭如何改中國礦產的問題,並覺得培養中國自己的“礦師”最為重要。在文章的結尾,李叔同寫了這樣一段話:

蓋以士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則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士習端而視為儀型,風俗由之表率。務令以孝悌為本,才能為末。器識為先,文藝為

拿這段話與李叔同三十歲以的生活度對照,是相當一致的。不過,在當時李叔同的眼裏,士的份仍然是最重要的,士有為天下風俗表率的責任,士應該看重的是孝悌,文藝尚在其次,無異於説士人的德修養要更重於藝術成就,李叔同最由塵世而歸於佛門,或者與此種追有關。

連續兩年參加縣學考試,説明他試圖走上的是一條弗镇曾經走過的路。對於年近弱冠的李叔同來説,功名縱使不是一種肪祸,也是必備之物。儘管在這以他南下上海,但並沒有放棄登上仕途的努,包括入南洋公學特班,還是希望有機會獲取科舉功名。

(12 / 39)
休管人生幻與真:李叔同家族

休管人生幻與真:李叔同家族

作者:田濤 類型:免費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